第22期“一中论坛”:北大刘海骅教授心理讲座
刘海骅主任现为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会员,美国职业健康学会会员,多年从事认知与行为、人格与健康治疗及大学生压力来源及应对策略、求职心理调试和职业心理等研究和实践。他是人格与心理心理健康研究专家,对青少年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着充分的了解,在处理这类问题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在讲座上,刘海骅主任就适应、职业生涯发展和对学生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其风趣幽默和充满感染力的语言,踏实稳健的作风,极富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引来了班主任、青年教师们由衷的敬意和阵阵热烈的掌声。
刘主任首先谈及适应。适应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幸福感。对学生而言,进入高中后可能因适应不良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包括:情绪问题、自我发展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神经症和精神问题等等。所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给学生足够的社会支持,帮助学生走出低谷,在危机中学会坚韧地面对困难、经历克服困难后的成长。而今对于学生的适应问题运用最多、最广的方式是危机干预,但这并非是长效机制,刘主任建议,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危机和悲剧的发生。
其实,不仅是学生,青年教师也可能会陷入职业不适应,即职业危机中。接下来,刘主任谈到了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工作压力过大、工作与生活如何调剂等问题往往困扰着每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当对职业产生危机感的时候,首先应该思考,是因为不适应,还是不适合?就职业生涯发展规律而言,至少需要2年才能明白新工作对自己是否合适。新工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新问题。有问题,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解决,不要逃避。工作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而人在专注于工作的情况下更容易体验到幸福。危机,是威胁,还是机遇?关键看个人努力。就像俞敏洪所说,人,要在百般蹂躏中成长。
最后,刘主任发表了对影响力的精辟的见解与建议。教师扮演了多重角色,是教育者、管理者,也是服务者。但是无论哪种角色,都需要对学生有影响力。如何对学生产生影响力?先建立关系。二者不可倒置。没有建立关系,影响力就无从谈起。那么如何建立关系?首先,需要根据对象的喜好与话语系统与之建立关系,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打动他人内心建立信任关系才能产生影响力。其次,分析与思考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与其家庭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要对学生产生影响,就要尽可能地消除家庭的消极方面,尽可能做到学生治疗与家长治疗相结合。再次,影响力可以是柔性与刚性的统一。有影响力并不一定代表教师要一直很严肃,对学生温柔地接纳,与学生诚挚地交往一样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与在原则上的坚守并不矛盾。虽然教师需要变换脸谱,但影响力最核心的本质是关心与关怀。
讲座结束后,现场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班主任、青年教师们就学生上网导致成绩下降,年轻教师如何与家长交流沟通,批评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等三个问题与刘主任讨论,刘主任逐一解答,无不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最后,詹宝珠副校长对青年教师们提出了一点希望:在现实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地阅读、深入地体验、深刻地反思,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系统和解决方法,开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更好地提高教育工作有效性,成为一名关注学生适应、有着良好的职业适应并对学生有影响力的优秀的教师。
- 浏览 566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