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一中讲坛第18期:北大程郁缀教授到我校讲学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母亲:给我们身体的生母,教给我们知识的老师,给我们尊严的祖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这三位母亲给我们的都是涌泉之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当以大海相报!”这一情感真挚、激情慷慨的话语,又一次赢得了珠海一中全场三千名学生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程郁缀先生应我校邀请,在《珠海一中讲坛》讲学时的精彩场面。
程郁缀教授讲学的主题是“古典诗歌赏析”。中国素来被誉为“诗的国度”,诗词歌赋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风度,一种人生境界。程郁缀教授从群星灿烂、成果累累的春秋战国时代的《诗经》《离骚》开始,讲到建安时期的文人风骨,到唐朝瑰丽的诗坛画卷,程教授纵向梳理明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脉络,让同学们在感受诗词风韵的真纯、美丽、深沉、旷远的同时,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丰满乃至境界的升华。
在讲到诗歌源头《诗经》的时候,程教授深情讲解了其中的《伐檀》,从对不劳而获者的批判,再讲到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关注,并且联系现状,引导同学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尊重那些用自己的汗水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的农民工兄弟。
谈到对理想的追求,程教授通过对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的诗句进行了剖析,评述了中国古代贤人矢志不渝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同时,他又引用了屈原“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的名句,以及左思“振衣千仞岗,濯足百里溪”的诗句,强调每一个人都要“怀瑾握瑜”、“好修为常”, 表达了对每一个人都要洁身自好的期望。程教授借用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的句子,勉励大家要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在谈到个人的修养时,程教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曹操、陶渊明等人的著名诗作进行了品读。程教授以曹操的《观沧海》为重点赏析篇目,他认为,像曹操歌咏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要有包孕宇宙、吞吐日月的胸襟气魄,要正面人生,相信“光明是主要的 未来是美好的”,“ 善良是人生最亮丽的底色” 。要成为一个大家,也需要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如徐悲鸿所说的“人不能有傲气 ,但要有骨气”;同时还要有陶渊明描绘田园的那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祖国无时不刻的热爱。他说,“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连禽兽都有着对故土的眷恋,更何况人?程教授此时联想到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提醒年轻的朋友们别忘了,身为人子,能常回家看看,给父母带去快乐,就是最大的孝顺。
到了繁荣瑰丽的诗歌巅峰——唐诗的时候,程教授为大家详细解读了“诗圣”杜甫,从而谈到了他所推崇的人生境界。他认为,杜甫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从自己的不幸中看到他人的不幸,进而同情他人的不幸甚至可以忘记自己的不幸。程教授比较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最后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由自己的苦寒,进一步想到社会上众多的受冻的人,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比诗人自己更不幸的人,于是提出了这样“宁苦身以利人”的呐喊。白居易《新制布裘》里的“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诗句,则是推已及人,其境界之高下,不言而喻。所以,程教授说:“大气才能成大器”,“善良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文素质”。他援引杜甫的一句话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其身”,一个人有大聪明、大才华、大手笔,就可以成为大名家;但是这种人生的境界,源自于“忘我”,这是“诗圣”之所以为“圣”者。这种境界,“可以不至,不可不心向往之”。 这一句句意蕴深刻的话语表达了程教授对珠海一中学子成长成为民族之希望,国家之栋梁的殷切期望。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
讲座由韩延辉校长主持,韩校长对
讲座由韩延辉校长主持
同学们深为北大学者的风采所折服。
信手拈来的典故、龙飞凤舞的板书、妙趣横生的言语,让同学们享受着丰盛的精神盛宴。
精彩不断,掌声连连。
程教授热情地为学生签名留念。
- 浏览 513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