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晚报》对我校学生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活动的报道

高中生拍出纪念辛亥DV片 排除重重困难意在缅怀先人

本报讯(记者赵岩)一部便携式DV机、一份免费下载的视频软件、几张车票和影视城门票,耗资仅数百元,也能拍出颇具历史感的纪念辛亥革命DV片。先别急着惊讶,更厉害的在于,这一切都是十五六岁的高中生独立创作。

   昨天下午,市一中学生展示了他们的DV作品。学生们坦言,虽然创作中遇到脚本多次易稿、技术不熟练等困难,但在兴趣的驱使下,他们还是克服困难完成了DV片。

   8组学生拍出DV片

   昨天下午,市一中礼堂,坐满了该校高二年级500多名文科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学生们观摩了两部由同年级学生拍出的DV片。据了解,早在6月底,校方即号召学生们参与“魅力岭南”学生DV创作活动,主题即是反映“百年巨变”。

   “学生们热情很高,有35人报名,他们自己组合成15组,暑假就去拍摄了。”指导老师孙欣宇介绍,新学期一开学,拍成DV片的有8部,其中既有反映珠海人、水关系变迁的,也有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的。而《这座城》和《珠海杨家将》两部作品,因为主题明确,技术运用得当,已被推荐到省里参赛。

   随后,礼堂内放映了这两部DV片。只见作品远、近景推拉得当,频繁使用虚化镜头和空镜头,若不是因为配音暴露了稚嫩的嗓音,整部作品都很难看出是学生所为。而现场的同学们亦随着作品高潮,一次次掀起了掌声。

   “作为校友,我都对90后的师弟师妹们刮目相看”。看完DV片后,珠海市杨匏安研究会秘书长杨长征表示,两部作品查阅了很多资料,对孙中山和杨匏安的一些行为资料整理得很到位。

   曾被误认为“图谋不轨”

   选用多张历史照片;博物馆、纪念馆资料交织,由高二学生路闻川、林于植、邓麒拍摄的《珠海杨家将》,用大量史料讲述了中国早期马克思理论先驱杨匏安的一生。整部作品远近景互换得当,多次现场取景均来自珠海的杨氏大宗祠、杨匏安陈列馆等地。

   虽然这部DV片耗时10分钟,却着实是作者们的“处女作”。“在此之外,我从没接触过DV,但一直很有兴趣,接到任务后,我就先借了台DV机。”路闻川介绍,虽然没有任何人指导,但DV拍摄并不难,“难就难在后期制作上,我从网上下载了软件很复杂,研究了整整一个星期”。

   路闻川介绍,整个DV耗资仅130元,拍摄过程中他们还曾被人误认为“图谋不轨”。“当时我们在纪念馆里拍摄杨匏安的资料,因为太专注不停地取景,保安上来告诉我们‘这里不许拍摄’,幸好后来我们做了说明”。

   6易其稿跑了4座城市

   昏黄的画面,略显沙哑的背景音,孙中山的背影出现在中山古街,以上即是学生陈建升、陈鸿凯作品《这座城》的场景。整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白描的手法,讲述了孙中山领导的十次反映武装起义。

   “拍摄只用了2天,我们选脚本,就用了1个月”。陈建升说,他们先后用了6个脚本,但他一直希望在限定的时间里,把10次起义说清楚,又不能太流水账。“所以,脚本中一些成本太高或偏离主题的被剔除,最终选择的以第一人称为主,用心路历程的方式,讲述了故事。”

   事实上,为了拍摄这部DV片,两人共去了4个城市。其中,珠海和中山为主拍摄地,而深圳和香港,则是取景之地。因为是学生,他们在拍摄时,还险些被人“放鸽子”。“当时我们在中山影视城拍摄一段马车戏,我们早晨就约了马车,谁知道他一直推脱到中午。因为是学生,车夫觉得我们没钱,一直不想拍,后来我们反复说服他,最后车夫收了20元,还是帮我们拍了5分钟马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