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在六月的校园流淌

      又是一年芳草绿,又是一年毕业季。六月,是属于中、高考的季节;六月,也是不得不说离别的季节。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相信莘莘学子三年奋斗的汗水一定会化为成功的喜悦;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首先感受了校园里一次又一次的感动。

  • 包出来的感动

      2014年高考、中考即将到来,在我校两个毕业年级厉兵秣马、积极备战高考、中考的时候。校学生会为此组织开展了“加油毕业班、祝福中高考”系列活动。学生会通过为毕业班学子包饺子、煮糖水活动,为他们备战高考、中考送上鼓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深深祝福。

      6月2日,当熟悉的晚修下课铃声响起,校广播站传来了温馨的提示语:“毕业年级的同学们,老师们,你们辛苦了!学校学生会、志愿者成员为大家准备了饺子、糖水,请移步学校食堂分享。”一时间,食堂出现了一幅温馨感人的画面:同学们一边吃着饺子,喝着糖水,一边在轻松絮语,场面十分融洽。而在打饭的窗口,刚挂出的“祝学长学姐考出好成绩”的标语,更使即将奔赴考场的同学感动不已。  

  • 喊出来的感动

       一年一度的高考脚步声临近,教学楼又一次响起了“高三加油,高考成功”这激动人心的“喊楼”声。

        6月5日上午大课间,教学楼一到五层的走廊通道上,里三层外三层被挤得水泄不通。上千师弟师妹自发围拢在走廊里,为即将奔赴考场的高三师兄师姐助威壮行。伴随着一曲激越的《怒放的生命》的背景音乐,还有校锣鼓队铿锵有力的鼓点,同学们打出横幅,摇旗呐喊:“高三加油,高考成功”、“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楼上楼下,上千人的声音互相应和,越来越大,持续十多分钟的喊楼声响彻整个校园,不少高三学子被喊得眼里充盈着泪水。

这激越的声声呐喊,不仅是学弟学妹的诚挚祝福,更将是高三师兄师姐们离开母校前最美好的记忆。

 

  • 捐出来的感动

         “玉娇同学,加油,爱一直都在!” ,“有爱的生活将永不会枯燥!”这是高三师姐给高一师妹的温暖鼓励。

        梁玉娇是高一(5)班学生,今年三月,她被检查出患有先天性肠道粘连疾病,目前正在广州住院治疗。由于前后需进行四个手术,费用高达十多万元,这对于每月仅靠母亲打零工挣2000元工资的一个家庭来说,无异一个天文数字。加上梁玉娇住院治疗后,母亲只能到医院照顾她,全家唯一的收入来源也中断了。令人感动的是,梁玉娇在病魔面前表现出难得的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学校领导得知此事后,高度重视,5月26日向全校师生发出了为梁玉娇同学捐款的倡议。广大师生积极响应、踊跃捐款,教职工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同学们从十元到百元。初一的张德明老师,捐了500元;高一的欧礼渝同学,捐了301元,一份份心意,一个个牵挂……涓涓细流,汇成了爱的海洋。短短一周时间,共募得善款近4万元。 6月5日上午,学校第一时间将善款亲自送到梁玉娇家里,送去学校的温暖,这种爱的传播,让师生感动,更让玉娇及其家人感动。

 

  • 颁出来的感动

        高考一结束,就意味着高中生活圆满画上句号。面对师恩如海,面对同窗情深,6月10日上午,在报告厅,学校专门为2014届高三学生举行了简朴隆重的毕业典礼。

       毕业典礼在雄壮的国歌声和优美的珠海一中校歌声中拉开帷幕。校电视台制作的《青春回忆录》,将同学们在校三年学习生活中最温馨感人和最精彩的瞬间再现出来,赢得了阵阵尖叫声、喝彩声。黎秋萍同学的发言,表达了莘莘学子对母校的热爱、对师长、父母的感恩,对同窗之不舍;左海龙老师的发言,代表了高三全体老师对学生成长的喜悦和祝福。

        校长王明军向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的2014届学子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他们在高中三年的学习和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面对即将开始人生新旅程的高三学子,王校长也提出殷切希望。他勉励高三学子满怀豪情走向新的征程,祝愿他们在今后的岁月谱写出精彩的人生篇章。

        最后,校长亲手将毕业证书颁发到每一位学生手上,第一次从校长手上接过毕业证书,同学们感动了。哪怕面对的是往日一脸严肃的校长,他们也情不自禁回报一个深情的拥抱!

 

  • 传承下的感动

        高考结束了,高三学子陆续收拾书籍、行囊,准备离校。作别熟悉的母校,也作别高中三年的青春岁月。离开的那一刻,高三学子再一次回望母校,他们心中是无憾的,因为他们得到了很多,所以也要留下点什么。

        如果是以往,高三课室无不例外应是满地书籍试卷堆积,桌椅横七竖八,一片狼藉。6月10日离开前,高三的师兄师姐,以意想不到的行动,阐释了什么是榜样,什么是素质。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文明离校,和谐离校。他们给母校留下了美和感动,而这种美和感动来自平凡和日常。

 高三学子清扫好教室,摆放好桌椅,收拾好宿舍,静悄悄地离开母校,为下一届高三提供做好了良好环境。离开前,他们还用几天时间,将所有书籍、试卷、资料分类整理,整齐地摆放在阅览室,供高一高二的师弟师妹根据需要自由挑选,为他们送上温暖,提供智力帮助。

     高三学子离开母校,他们带走了知识,留下了文明,传承了学养。以这样一种方式表达对母校的培育之恩,给母校留下美好的纪念和记忆,这怎么不让教育工作者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