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女孩在我校学习一周
轻轻地你走了,正如你轻轻地来。
你笑着朝我们招手,给18班带来一周的精彩。
——题记
还记得那是周一的上午,温暖的阳光透过窗外的绿树,在地上投射出明亮的光斑,微冷的风拂过同学们的耳边,但丝毫无法降低同学们高涨的热情——看呐,门前站着一位与众不同的女生:卷曲的棕发被高高扎起,鼻子是欧洲人特有的高而坚挺,那双棕色的眼睛好似夜里缓缓流淌的河,一身普通的一中校服被她穿出了独特的美感。
全班掌声雷动,每个人都呼喊着,来自国外的女生被包围在洋溢着喜悦的世界里,有些紧张,有些羞涩,却还是走到了讲台上,用着不甚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向我们做自我介绍。
“你们好。”
“我叫伊莲娜”
“我是法国人。”
“I’m from a town near paris.”
还有几句在大家的鼓励下秀出来的法文。
她的声音很小,时而望着满怀好奇心认真聆听的同学们,时而求助般地看向站在一旁笑而不语的李昂老师,时而低头不语犹豫着接下来要说的内容,时而抬头朝我们微微一笑。
羞涩可爱而温柔美丽,这就是来自法国的交换生Yelena在一个暖冬的早晨来到我们生活中的女孩,所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后来的五天课程里,伊莲娜基本上都和我们一起度过。她会把每一堂课的时间段写在本子上,然后对照着书本封面把相应的科目名称“画”在旁边。即使语言沟通不畅,她还是用眼神认真地跟随着讲台上的老师,一笔一划地做着笔记。
语文课上,朗读课文的时候她也把会头凑到同桌边上,盯着那些奇奇怪怪的中文字符小声地跟读着;数学课上,她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画下各个物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化学课上,她会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条条老师提及的化学式;生物课上,她几乎把PPT上的整个细胞流动镶嵌模型搬到了书上……而对于她最感兴趣的地理课,她更是把黑板上老师画的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的解析图都认真地记录了下来。
伊莲娜还特别喜欢画画。在闲暇之余,她常常拿出随身携带的一个装满彩色铅笔的笔袋,手持画笔在本子上文字间的空隙和各种空白的地方挥洒自己的奇思妙想。长着雀斑的塌鼻子女孩,课堂上妙语连珠的老师,《屈原行吟图》中独自哀叹的屈原,穿着白衬衫的绅士……这些鲜活的人物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每每让我们叹为观止。
作为一个法国女孩,她对中国的文字无比的痴迷。上课的时候,她会对着PPT上的文字在笔记本上一横一竖一撇一捺认真临摹;在和同学们聊天时,她会尽量用中文回答;晚修的时候,她会拿出一张中法对照的卷子来记忆;连在饭堂点餐的时候,她都会问各种食物的名称。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在同学们的陪伴下,伊莲娜不再是那个站在门边不知所措的女生了。她变的活泼开朗,爱跟同学们开玩笑。每当她讲起自己的国家和成长经历时,身旁总会围绕着许许多多的女生。大家在一起打闹、学习、聊天,一起惨叫着参加800米的体育测试;我们看着黑板上常常多出来的卡通人物,我们和她一起搞怪自拍,我们开始习惯称18班有48个同学,我们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天使般的女孩。
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美好却又是那么短暂,我们看着时间之箭呼啸着奔向未来,我们拼尽全力阻止最后一天的到来,却又无可奈何地接受现实。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记得那个同样阳光明媚的中午,在中庭之前,“胜券在握”之下,韩校长、李校长、詹校长、高一18班全体同学、李昂老师和伊莲娜一起拍了一张集体照。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内心都满含着不舍。我们多么希望时间能在那一刻定格,我们都么希望伊莲娜可以与我们在一起学习三年。然而该来的终究无法挡过,我们只能把遗憾化作祝福,陪伴她回到远在大洋彼岸的法国。
2015年11月27日,最后一堂晚修。班级里静悄悄地,似乎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但静心感受,你会发现有一股隐隐的忧伤在班级里回荡。伊莲娜在18班的班级日志上写下了一大段法文,用彩色笔画下了一颗大大的心,然后把桌面上和抽屉里的书放回书包,像害怕打扰到同学们学习似的,轻轻地、缓缓地拉上了拉链。当她再次环顾这间教室,眼睛里不再是紧张与羞涩,而是深情与不舍。她悄悄地离去,她的身影很快隐没在夜色中。但我们相信,她一定听到了来自身后经久不息的掌声。
五天很短,多么遗憾不能与你更进一步的交流。
五天很长,因为与你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我们深深铭记。
相信你不会忘记,在你16岁的那一年你曾经到过的国家、来过的城市、参观过的学校、交往过的同学。我们也不会忘记,在我们16岁的那一年,那位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快乐与温暖的女生。
悄悄地你走了,正如你悄悄地来。
你不舍地朝我们招手,留给18班一周的精彩。
——后记
珠海一中高一(18班)林元靖 钟宛霖
- 浏览 580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