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活动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缅怀先烈、先贤、先人的传统节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入脑入心,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增进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经学生处、校团委研究决定将在2017年清明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系列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校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前五分钟使用“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栏”进行“网上祭英烈”活动,通过网络留言,抒发真情实感。(附:中国文明网“网上祭英烈”专栏网址http://archive.wenming.cn/jingtai/qingming/zxb_wsjyl.html)
精神祭祀 回归本义
指尖轻触,哀思关山飞渡;打开微信公众号,约定时间输入密码,就能观看祭扫现场直播……最近,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祭扫活动,引发舆论热议。“不去现场祭扫,清明节祭奠还有意义吗?”“微信祭祀一旦成风,是否会使人们疏于亲情”,面对质疑,也有很多人力挺这一祭祀方式,认为这是成人之美,希望少一些道德捆绑。(3月27日 新华社)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清明时节缅怀逝者、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沿袭了数千年的传统习俗,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随着社会变迁、时代进步,扫墓、祭祀仪式讲究低碳、绿色、生态、安全,也成为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共识,也正因为如此,从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的传统祭祀方式,到鲜花祭、植树祭等低碳、绿色祭祀逐渐为不少接受,再到网上祭祀、微信祭祀受到一部分人的推崇,恰恰见证着清明祭祀文化的演进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清明祭祀作为一种民俗和文化现象,核心在于缅怀逝者、追忆先祖,是孝心的延续,是情怀的寄托。传统祭祀模式的仪式感固然值得肯定,在绿色、低碳、安全、文明的前提下,本着扬弃的态度与时俱进传承传统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显得很有必要,对于赓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不容低估的意义。但传承并不拒绝创新,相反应该坚持传承中创新、以创新促传承的理念,趋利避害、革故鼎新、吐故纳新,才能更适合时代特点,也更具生命力。
有人担心“一点就到”、“微信祭祀”会淡化清明祭祀文化,甚至觉得这样做不够严肃、欠缺诚意,未免显得多虑甚或误解。清明祭祀讲求的是纪念、追思,表象的形式、物质的祭祀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内心有情意和诚意,逝者形象常记心中,不忘先人品格和教诲,努力做一个对家庭有担当、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的精神祭祀无疑是对先祖的最好纪念和告慰,看重精神祭祀既是回归清明文化本义,更可让清明文化传承久远。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某种意义上说,鲜花、植树绿色祭祀,网上、微信虚拟祭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不妨以理性、包容心态去看待,给予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并且顺势而为倡导、践行文明祭祀的清明文化。(咏枚)
精神祭祀 回归本义
新时期总有新观念。近些年一直在提倡“文明祭祖”,所谓“文明”,正是为了避免对环境与空气的污染,采用一些更为环保、安全的方式替代传统方式。
以往的土葬既占用土地,又不环保,而传统的上山祭祖,在墓前放鞭炮、点蜡烛、烧纸钱等做法,不仅容易引发森林火灾,也会对环境与空气产生污染。于是,如今我们在清明时节,便会看到一些比较“特别”的祭祖模式,比如用鲜花、塑料花替代坟标、蜡烛;用放飞气球、白鸽等替代放鞭炮、烧纸钱;甚至有网站还推出“网上扫墓”的服务;还有些地方出现集体葬礼、海上撒花等替代传统的丧葬模式;也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会组织一些有规模的集体祭祀活动,大家载歌载舞地缅怀先人,寄托哀思。
因此亦一君于此希望大家能够“文明祭祖”,文明地缅怀先烈、寄托哀思,为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转自《羊城晚报》易芝娜,有删改)
- 浏览 3206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