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清华,聆听大家育人之范;回归杏坛,躬行勤勉教学之风” ——珠海一中教师赴清华大学参训纪实
4月16日至4月23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共15位老师前往清华大学,与“六校联盟”的其他参训老师们一起,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课程。
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组织的本次培训课程安排充实、管理严谨细致,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法治、科技、传媒、心理等各个领域,体现了清华大学作为高水平大学的名校风范。通过本次培训,在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创新精神、优化教师管理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培训归来,参训老师们表示,尽管培训课程安排紧凑、听课学习很累,但是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摘录如下:
从80多岁高龄的老学者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者的优雅与从容,感受到做学问应有的严谨与沉静;从宏观经济分析到中国外交形势,我们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学会了用更大的格局去思考教育问题;依法思维与依法治校课程,让我们时刻警觉,努力助力校园形成良好有序的规则与秩序;央视栾老师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的讲解,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在课堂上展现个人魅力,值得回味;参观清华大学校园和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百年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历史的沉淀,静待我们去细细品读……回到一中之后,我会更多地思考如何为自己的课堂和日常工作注入些新的理念和活力,如何向学生传递更多积极的力量让他们学会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心理组杨洁老师
此次培训是跨学科的综合培训,让我们极大地开阔了眼界。韩延春教授的“新常规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让我明白,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如果没有好的经济政策生态,不论是医疗教育等民生问题,还是环境生态问题,抑或是科学技术发展,都将陷入困境。金涌院士的“科学思维与高素质人才的养成”与我的专业方向较为契合,所以这节课带给我的感受最深。其中讲到两个例子,一是屠呦呦提纯青蒿素的方法如果借助化学工艺可以做到更简单更高纯度,这说明21世纪的科学是综合交叉的:从牛顿的“通才”时代,到提倡“术业有专攻”的近现代教育,再到后现代的“综合人才,交叉学科”。
以上种种,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教育”这个命题,而不至于在应试的大环境下走远,忘却了初心。
——物理组陈宏林老师
很荣幸能成为此次北京学习团队的一员,在京的这几天,可谓是收获颇多。沉浸在清华大学浓郁朴实的学风里,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清华方面的课程安排非常紧凑,每天都有充实的课程。从国学智慧到宏观经济,从压力管理到身体锻炼,从法治思维到创新素养等等,可谓精彩纷呈。通过这些课程,我们对当前中国的宏观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学校管理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作为教师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我想,这次学习对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说,有着莫大的益处。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以此次学习精神为指导,坚持不断学习的精神,努力把工作做得更好。
——历史组郭精宇老师
历时八天的清华大学研修培训班于4月23日圆满结束,作为培训中的一员我感觉此次行程精神收获颇丰,感谢校领导给予我们一线教师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让我们到首都北京去汲取大学教育的精华。八天的学习基本是清华大学各个学院的教授讲课,在学习的几天时间里,我一直在回忆每位教授的授课风格和授课内容,发现这些教授身上有很多共同点。例如,每一位老师都是至少提前十分钟到达会场,做好准备工作。课间十分钟休息,说十分钟就是十分钟,时间观念很强,而且课间时间都是给与听课学生交流。所有的教授衣着得体,语言精练,即便是82岁高寿的中科院院士,4个小时的课程从头到尾思维清晰,还有非常多案例分享。既然每一位教授都能够给我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那就绝不是偶然现象。我想,这应该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学科领域要详细了解学科史和本学科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有哪些?解决方法是什么?并且几位教授都谈到要跨学科学习。在平时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身体力行,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你,既尊重学生又有仁爱之心,学科知识有深度,谈吐和仪态要“得体”,是我下一步目标。最后,感谢此次同行领导、同事的陪伴,也感谢科组同事把这次宝贵的培训机会给与了我,我会再接再厉,做到最好,成就美好。
——体育组孙东颖老师
四月中旬,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与数十位同位来到了柳絮飘飞的北京,在清华大学参加了为期七天的素质提升研修班,收获颇多。其中一节由央视国际策划、主持人栾帆讲授的《学校媒体形象塑造与管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在短短的三个半小时里,为我们详细地解读了危机中的媒体与公众策略,幽默而不失风趣的讲解,让我们这些非新闻专业的教师也能从中获益良多。
危机传播的应对技巧,在我看来,也是情商的体现,这些技巧不仅仅使用在危机传播时与媒体的应对技巧,也适用于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面对领导、面对家长,遇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勇敢地面对问题、承认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向他人表明自己的工作态度与决心,才能够被理解、被尊重。危机不仅仅是危机,处理得当,也是机遇!
——物理组杨卓老师
有幸参加了广东省中学教师能力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在清华的学习培训,聆听了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深感受益匪浅。八天来,我们感受了清华的雄伟大气、优雅舒适,亲眼目睹了校门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看到年龄不同、肤色各异的中外学子忙碌的身影,深深感受了清华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底蕴。
很久没有当学生的感觉了,这一次,坐在教室认真地聆听每一位教授、学者们的授课,真的是一种精神享受,他们的课总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教授们的课少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多是来自社会、政治和生活中的现实,诠释的是鲜活的思想和理念。老师们的精辟见解与精彩发挥,源于本身具有的渊博知识底蕴与独立的思考和丰富的阅历!真的很棒!
短暂的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次清华园学习却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让我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希望学习能成为自身发展的基本需求,我要不断提高学习的动力、学习的毅力、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转化力,让自身的发展与成长真正成为工作的成效!给自己加油吧!
——信息技术组陈燕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化学工程系的金涌院士的那一堂课——《科技创新思维的养成》。现代科技在高速发展,国力的竞争已经不取决于财富而最终决定于科技,但一流的技术是买不来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会创新,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金院士举了很多例子,3D打印的问世、石墨烯的发现是一个偶然更是一个创新,说明创新不一定需要高资源的占有。创造力人人皆有,但创造性非人人具备,创造发明不等同于高知识,高智力,是多因素的综合,他还因此讲了美国航天局造不漏水钢笔的一则笑话。创造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想象力、联想力、变通力、摆脱惯性思维束缚的能力、观察力、洞察力、坚持力和耐受力,并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培养自己以及学生的这些能力兴趣尤其重要。最最让我感动的是老院士说的一句话:我马上要为祖国健康工作60年了!是呀,82岁高龄的老先生,每天坚持步行去上课,坚持继续学习搞研究,给我们上课也是连讲3个小时,他健康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最后由于我也毕业于化学专业,我征求了老院士的同意与他合影留念,深感荣幸。
——化学组李雪老师
本次培训借助清华大学的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台,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外交、传媒、教育改革、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对自己而言是一次极富价值的“充电”。作为班主任,如何能够带领一个班级逐步向前,取得良好成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本次培训,让自己明白如何正确合理地做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同时,也对如何引导学生具备追求卓越的心理品质这一命题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本次培训也让自己目睹了各个领域优秀教师的风采,深受感动与启发,深感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希望自己通过本次清华之行能够不断勉励自我,持之以恒。我也希望能够将这种学风带给自己所教的学生们,做到师生同心、师生共勉。
总之,非常感谢学校和年级能够给我这样的机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努力做到学以致用,认真做好各项教学及班主任工作。
——语文组田志云老师
通过这次培训,使自己在各个方面有了综合提高,不仅对国内国际形势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还对自己本学科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与此同时,对当前国内教育形势有了较深刻的了解,有助于自己进一步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以《学校媒体形象塑造与管理》这一课程为例,栾老师针对在新媒体时代学校管理中经常出现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学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如何进行形象塑造,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事故,能够为自己在年级管理中提供借鉴和帮助。而《法治思维与依法治校》一课,从法律的角度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进行了梳理,有助于帮助学校理性客观地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梳理依法治校的理念,强化法治思维,让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依法合法。
——数学组樊彦朝老师
有幸参加六校组织的清华培训班。短暂的7天学习,时间很短、收获很多。美丽的校园,丰富的课外活动,多彩的清华精神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但感受最深的是清华的学术之风,清华教师的博学与敬业。
这次学习一共安排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科学思维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高考形式分析政策解读”等11节课,课程内容非常广泛。上课教师有的严谨、有的风趣,有的数据翔实、有的案例丰富,各有风格但又具共性。第一:备课认真,教学内容非常丰富。第二:浅入深出,教学思维与逻辑严谨。第三:充分应用案例或数据说明观点,浅显易懂、加深印象。第四:教师博学,表达精炼。虽然这次学习重在教师素养的提升与培养,和中学相关的教学问题看似很少,但每一位清华老师通过他们的课程都生动地展现了精彩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应用。
去清华学习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激励,希望今后自己能将学到的知识、精神与能力用于日常的教学与生活中。
——地理组杨金燕老师
清华大学的景致不仅令人欣羡,清华园里的师生更是让人钦佩。清华人之所以长期蜚声中外,就是在于这不竭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神。文明和谐,在这里可谓一道绚丽的风景,海纳百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清华园中每天生活着10多万人,而且校园是开放的,每天有大师讲座,明星演出等,但校园始终井然有序。无论在老校区,还是在新校舍,无论在教学区,还是生活区,只要你寻求帮助,总会有人伸出温暖之手。其实最令我感到惊奇的是在清华校园十几个诺大的食堂餐厅里进餐情形,每天中午,千人涌入,但却丝毫感觉不到吵闹和喧哗,排队、选菜、刷卡、用餐犹如大工厂里的“流水线”一样井然有序,这种文明气息和人文关怀,真的会让你时时感到温暖,受到教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学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海纳百川的心胸,给人以心灵震撼,给人以行动力量,给人以前进勇气,给人以成功信心。
——数学组许坤尧老师
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7天的时间就过去了,初到时对北京蔚蓝的天空的惊叹和对课程安排的丰富以及时间的紧凑的感叹还犹在耳畔。这次历时7天的培训收获颇多,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1、课程。本次培训是骨干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培训。课程的安排上,涵盖了科技创新思维培养、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心理学、素质拓展、国学、高校现行制度改革、“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中学教育改革实践、学校媒体形象塑造、现场参观教学等14门大课程。每一门课都是经过精心设计与挑选,符合时代需要,授课内容覆盖面广而且实用价值高,从各个方面,提升了参训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
2、教师。授课教师基本为清华教授及教育方面的专家,每一位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非常突出的成就,课堂极具感染力。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授“创新思维养成”这门课的金涌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80多岁高龄,教授创新思维的课程,思维活跃,引经据典,语言风趣幽默。在课上,他通过引用成功范例强调了在工科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并且介绍了目前一些前沿的研究转换成生产力的案例,整个课程非常有吸引力。还有北京一零一中学的严校长用极富感性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作为老师的淡泊与追求。
3、时间。在清华学习,每一位学员都感慨收获颇多。能够保证我们收获颇多的是时间安排上的紧凑。每天早晨七点钟准时起床,中午午休一个半小时基本都要奔跑在清华巨大的校园里教室和饭堂之间的路上,匆匆吃过饭,继续下午的课程。但是每位学员都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听取每一位教授的课程,并将重点内容抄录笔记。
4、团结。最后要说的是团结。我校这次派出了由15位老师组成的培训团队。15位老师遵守团队纪律,紧随团队步伐,行程中没有出现掉队、脱队的情况。并且,整个团队成员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卓越领导力课上还获得了优秀团队奖。
最后的最后,感谢校领导给我们这次机会参与这样的高质量的培训,今后我将尽我所学更加努力的投入到工作中去。
——英语组傅雪老师
本次清华大学培训是六校凭借清华大学师资优势和培训经验开展的首次教师培训课程,目的正是为了全面提升我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学习全国重点高中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前进。相信参加本次培训的老师们一定能够努力将培训所学应用到今后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为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出自己应尽的一份贡献。
以下为部分授课教师及授课情况的照片。
- 浏览 546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