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提升自己—-阳江一中交流心得
我校林喆、王静蕾、桂少华、李丽、张杏娟、刘芳芬、杨丽娜、彭国贤、杨卓、高苗苗、王金乐、张皓彬、 唐银玲、黎张敏、魏文波、张怀齐、董斌、彭利宝、王焕胜、戴婷、王雁飞等21位老师去阳江一中参加同课异构活动学习交流活动。课后阳江一中领导对我校上课老师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大家收获很多,积极热烈探讨交流。
李丽老师:这次去阳江一中上课,做了较为精心的准备,反复的打磨设计和课件,并做学校里试上了几遍,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教材有了深刻的理解.来到阳江,有很多的收获,如何给基础不理想的学生上阅读课,如何铺垫词汇,鼓励学生发言,我都有更多的领悟。
桂绍华老师:此次阳江之行,感触颇深。听了两个学校的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程,收获甚大。阳江一中李小梅老师紧扣文本,循循善诱,师生互动,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抓住重点,有其特色。珠海一中林喆老师大气磅礴,精研课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有大师风范。由点带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效果甚佳。作为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学关键的一环。建议我校在关心培养和扶持年轻老师的同时,让老教师们多走出去,接受年轻一代人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学方式,为一中发挥余热。
刘芳芬老师:此次同课异构的课型为阅读课,文本主题为西方绘画简史。阳江一中的梁老师挥洒自如,在引领学生方面极其得心应手,课堂上笑声不断,氛围轻松愉快。一节阅读课首尾呼应,导入为布置学生选择一副油画装饰教室的任务,结尾升华为这项任务的完成。输入部分,他设计的阅读理解步骤目标清晰,易于学生抓住要点。输出部分,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表观点说明不同时期油画风格额差异。我校的李丽老师富有激情,对文本的挖掘具有深度。她通过三个不同的练习,由易而难地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的绘画风格。李老师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够大,课前播放那首向梵高致敬的Starry Night,导入为一位中国自闭症儿童的大量绘画作品,主体部分通过大量名画帮助学生理解各种风格的特点。
王雁飞老师:这次阳江行,主要是听阳江一中李小梅老师和珠海一中林喆老师的“同课异构”,所选篇目为《春江花月夜》。李老师课的亮点是,让同学们动笔书写——把诗句带给自己的想象描绘出来,再起来发言,并用关键词概括意境特点。语文经常写,但课堂上,学生们反倒“不太写”。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记笔记,这种方法,可以在高一语文课堂上多用用,以便让学生们养成课堂上自主记录的习惯。我校林老师的课,无需多言,就是精彩!课堂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沉思不绝。林老师这种大家泼墨般的课堂不是谁都能模仿的,看似“一言堂”,其实时时刻刻师生间都在互动——他们思考的路径、情绪的起伏都是一致的,学生们坐在下面与老师用眼神交流,没有比集体问答更和谐的互动方式了!课后,语文大教室内,老师们开始激烈的讨论,我校王焕胜老师首先做了充分的点评,后又有其他粤西地区各个高中的老师发言,大家都很兴奋,为能听到这样亮堂风格迥异的“同课”而满足。阳江语文教研中心主任做了总结发言,她的声音铿锵有力,我记得她说她明年将退休,我从她身上,也真的感受到了,专业的专业性。
除了听两位老师的课,在教室里坐着,就只在课间时到操场边看了一眼——有学生在放风筝,这是真的放松呀!可惜时间紧迫,来得仓促,走得也仓促,没机会了解阳江一中学生们的心态与学习状态。我只好回味着两位老师课上的举手投足,期待着下次外出学习。
高苗苗老师:此次同课异构,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不断修改课件,在学生已学化学平衡的基础上开展新课,在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及K的相关计算上与化学平衡类比,使学生更易接受。在备课过程中,深深感受到化学备课组大家庭的温暖。另外,听了阳江一中林老师的课,对调动学生自主性和实验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使我对自己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出反思。
唐银玲老师:去阳江一中听了两堂课,这两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其中一堂高二的哲学课,对象是普通班的学生,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知识点的讲解非常清楚详实,并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分析问题,通过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另一堂课的主题是《新时代的劳动者》,对象是高一创新班的尖子生,授课教师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选取了具有争议性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去思考和讨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也展现出了良好的素养。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时政,一例贯之,首尾呼应,逻辑清晰。总体上来讲,这两堂公开课都是非常成功的,而对我来讲,此行不虚。
黎张敏:参加此次阳江学习交流活动,听了阳江一中吕俊峰老师的《太平天国运动》和梁家欣老师的《现代中国的教育》,感受颇深。吕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吕老师课堂设计思路清晰,形式新颖,史料教学,情景剧表演生动形象,重难点突出,课堂结构完整。梁老师的课堂设计别出心裁,提前布置学生采访建国后不同时期受教育者的经历,课堂上学生讲述出来,再现新中国建国后教育发展的历史,课堂井然有序。通过交流学习,很有收获!
林喆老师:此次阳江之行,听了阳江一中两位老师的课,我自己上了一节,其中,我和阳江一中李小梅老师为“春江花月夜”的同课异构。听课后的感觉是:阳江一中教师的基本功扎实、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是我以后改进自己课堂教学的一个方向。我基本完成了上课任务,但由于此次所讲篇目较长,且面对陌生的学生,所以我的课堂上师生互动主要以集体问答的方式展开,可能没有很好地兼顾到每一个个体的学生,此为我的课堂不足之处。课后,我校王焕胜老师对三位老师的课堂做了详尽公正体贴入微的点评,其点评之精彩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三堂课,以至于很多出门的老师又回教室倾听王老师的点评。我以为,王老师的点评是我此次阳江行最大的收获:身边日日相处的老师只要给他一个小小的平台,就能放出夺目的光彩。一中藏龙卧虎,希望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把一中的老师推出去,把友校的老师请进来,以一颗兼容并包之心迎接珠海一中辉煌的教育盛世!
张皓彬:这次去阳江交流学习,我和阳江一中的梁新宜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收获颇大,梁老师的课感觉像涓涓细流,慢慢的流进学生心里,同时,引导新颖、过渡自然,课堂气氛又活跃,师生互动良好,教学目标也很清晰,体现了阳江一中老师的扎实基本功,同时又展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我们20几位老师也进行了点评和交流,探讨了当下生物教学和考向的一些特点,受益匪浅,确实不虚此行。
王金乐老师:此次阳江之行,我听了阳江一中的林彩云老师和我校高苗苗老师的同课异构公开课。课题名称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林老师主要是以实验探究为手段,进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硫氰化银的溶解平衡及其移动的影响因素,从而导出相关概念,水到渠成。高苗苗老师则从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入手,以其细致入微的态度和精炼的语言,将概念剖析透彻,体现了扎实的基本功。她的习题经过精心挑选,针对性特别强,题目的点评既有巧妙的铺垫又结合了数学函数的应用,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总而言之,此次收获颇丰,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学习机会。
- 浏览 8750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