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备战,从容应对,凯旋而归 ——珠海一中、阳江一中同课异构教学活动

        一、思想在交流中激荡——备课组长话应战(张俊宇)

        11月7日下午第二节课,珠海一中高二语文组成员相约高二(4)班,为即将奔赴阳江一中参加同课异构的林喆老师助阵。

        我们曰助阵者,乃是自信之体现,我们都相信林喆老师在阳江一中定会展现珠海一中语文教师的水准,用他的儒雅与渊博征服听课者;更是因为此次阳江之行有名额限制,不能前往的同事都不愿错过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你会看到马树林老师陶醉的微笑,李小菊老师沉思的凝望,叶红校长赞赏的颔首,婵丹、志云、晨晓奋笔疾书的求知若渴。大家“沉醉不知归路”,在一片“春江花月夜中”徜徉,感受如雪的月光,浩大与渺小的哲学冲突,深味游子的离情、思妇的哀怨。

        课后,大家更是畅所欲言,对课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赞叹课堂内容紧凑,紧扣千里皓月之情与理深入研读文本,并将学生带入对盛唐精神的思考。有深度、有底蕴。也直言不讳地提出了质疑,如这首诗归纳为闺怨诗是否合理?教师串讲诗句是否会削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看着大家热烈的交流探讨,一瞬间很感动,古人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科组提供的丰厚土壤,感谢高二语文组,他为我们枝叶扶疏提供了无限可能。

        二、精彩在碰撞中绽放——授课教师畅感悟(林喆)

        11月10日,我校语文组桂绍华、王焕胜、林喆、王静蕾等四位老师赶赴阳江一中参加听评课交流活动,并由林喆老师和阳江一中李小梅老师进行《春江花月夜》的同课异构。此课在11月7日下午已在我校高二(4)班预先上过一节,听课者有马树林、李小菊、张俊宇、肖婵丹、田志云、王晨晓等六位老师,课后各位老师对林喆的课做了完备的点评和中肯的建议,对此次阳江一中的同课异构起到了极好的推动作用。

        以下是林喆对此次阳江一中同课异构的一点准备和心得,敬请专家指正。

        (一)备课思路

        鉴于《春江花月夜》篇幅较长、情感复杂、文学史意义极为重大,如何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能够领会如此长篇之中复杂的情感,并对此诗无与伦比的文学史意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是我备课时首先要考虑的。经过反复权衡,我决定选择一个最简单的角度,即抓住“意象”这一解读诗歌的钥匙,而且仅仅抓住“月亮”这一个核心意象,引领学生进入诗歌中“皓月千里的相思之情”和“皓月千年的怀古之叹”,并由此将诗歌切成两个板块,先讲相对较简单的“相思之情”,再讲相对较深刻的“怀古之叹”,并由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顺便过渡到盛唐李白的《把酒问月》,把两个时期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对比作结。

        (二)备课难点

        《春江花月夜》一诗深刻的“怀古之叹”部分其实文字较为简净,而看似较容易的“相思之情”部分则篇幅更长、文字华丽而繁难,尤其是诗歌后半的抒情,其中大量闺怨题材的意象和语言,如“青枫浦”、“捣衣砧”、“鱼雁传书”等,如果细细解读,显然不是一节课所能容纳的。如何在不回避这些繁难之处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诗歌意境,这是我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最后,我选择的方法是,放弃单个的师生问答,直接由我用诗意的语言带领学生直接进入诗境。

        (三)备课手段

        在今天这个科技时代,如何将多媒体更好地融入到教学之中,这也是我思考的问题。我的选择是,在投影中展示两方面的内容。1、影音材料,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春江花月夜”开始,在无限悠远优美的昆曲吟唱中让学生本能地进入到诗歌意境,又以昆曲吟唱后的“大唐盛世”舞蹈作结,紧接李白唱出的盛唐之音,首尾呼应,使整个课堂在这场视听的盛宴中感性地进入到那个美丽的“春江花月夜”,如此,省去了老师多少不必要的饶舌。2、文本材料,由于放弃了大量的师生问答环节,所以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展开讲述,因此在投影中,我使用PPT展示了和诗歌两种情感相关的一些文字材料,如谢庄的《月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李白的《把酒问月》、余光中的《寻李白》等,当然是蜻蜓点水的点拨,如此,一方面让学生拓展了视野,有了比较阅读的意识,一方面也让学生领会到《春江花月夜》在文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

        (四)上课效果

        在我校和阳江一中的两次课,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该说还是收获了比较不错的教学效果:1、课堂首尾的视频播放,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和大唐的气魄;2、理性的解读,让学生能够从感觉“这首诗真好”上升到理性体会“这首诗为什么好”,从而大体上明白闻一多“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一高度评价;3、诗意的串讲,让学生在一气呵成的情绪流转之中能沉醉其中;4、亦庄亦谐的氛围,也让学生能在欢笑和沉思之中保持较为饱满的精神。

        (五)上课心得

         实事求是地说,这堂课如果参赛,应该不会得到专家的认可,因为它毕竟有一个巨大的缺憾,没有太多的师生互动,虽然这也是无可奈何的取舍,虽然课堂上大量的集体互动也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但毕竟这和大部分公开课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导向还是有所冲突的。我也认可“精彩的课堂是学生的精彩”,所以这一节由教师主导的课堂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我想,所谓课堂互动,除了形式上的师生问答之外,由教师主导,而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中完全投入到教师的讲授之中,从而达到一种思维的互动,在师生思维的碰撞中达到一种和谐,在情绪的共鸣中产生会心的微笑,这未尝不是一个小小的尝试,提供了一个小小的可能。

        (六)上课点评

        课后,听课的老师们进行了友好而充满建设性的对谈。大家充分肯定了阳江一中李小梅老师调动学生“读、写、思”的课堂,也对我这种通过“一言堂”而进行集体思维互动的课堂提出了很多谬奖。同一篇诗歌,不同的上法;同样的内容,迥异的感受。老师们在这过程中不仅对这一首诗有了不同的认知,对这首诗该怎么讲也体会到更多的可能,这才是同课异构这一活动的意义所在。

        最后,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我校王焕胜老师长达十几分钟的点评,详尽完备、体贴入微,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这两节精心准备的课堂,获得了在场几十名同仁长时间的掌声。由此,我认识到,珠海一中真是藏龙卧虎,平时日日相处的同事,只要给他一个小小的平台,他就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真心希望,珠海一中能够以兼容并包之心,把更多优秀老师推出去,也把更多友校老师请进来,开创珠海一中又一个辉煌的教育盛世!

         三、心得在交流中飞扬——听课教师谈收获(王焕胜)

        本次赴阳江学习的三节课各有亮点:

        崔广秀老师讲授的《诗歌鉴赏方法之知人论世》,通过三组诗歌对比鉴赏的方法让学生“知其人”“论其事”。三组诗歌在选择时经过了深思熟虑,第一组诗歌为同一位诗人的不同时期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沁园春•雪》;第二组诗歌为古今两位伟人的作品: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曹操的《观沧海》;第三组诗歌为古代两位叱咤风云人物的作品:项羽的《垓下歌》和刘邦的《大风歌》。学生在比较探究中感受到诗人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学生在比较鉴赏中探究方法,研究性学习氛围浓郁。

         接下来的两节课是阳江一中李小梅老师和珠海一中林喆老师的《春江花月夜》同课异构。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讲授这篇文章,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李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师生互动较好。赏月下之景的时候,她建议学生动笔将脑海里想到的画面写下来。学生的想象丰富,想到的画面瑰丽曼妙。接着,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悟月下之理。学生的领悟深刻透辟,学生的发言睿智精深。在品月下之情的环节,学生们推荐了班上的男女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学生的朗读感情充沛,绘声绘色,代入感极强。整堂课充分发扬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主导,教师点拨,课堂呈现别样精彩。

         林老师的课大气磅礴,讲授者才气逼人。上课伊始,林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春江花月夜》何以“孤篇盖全唐”?然后从“皓月千里”“皓月千年”加以深入剖析。在讲授中,林老师旁征博引,古今词句信手拈来:从谢庄的《月赋》到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从李白的《把酒问月》到余光中的《寻李白》……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