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教学育核心素养 “双新”理念助专业成长——珠海市第一中学大湾区“双新”示范校建设教学展示暨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学研讨活动顺利举行

 

    2023年12月16日上午,在珠海市教育研究院的指导下,在中山纪念中学、惠州市第一中学、东莞中学、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广州市第二中学等湾区优质高中协助下,我校顺利举办大湾区“双新”示范校建设教学展示暨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学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以“多元教学育核心素养  ‘双新’理念助专业成长”为主题,涉及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以同课异构、专家点评和教学研讨为活动主要形式,通过展现参加活动各学校相关学科教学实践成果,力求呈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双新”课堂,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双新”理念教育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品质。除上述协办单位外,珠海市内各普通高中及省内共同体合作学校也派出相关学科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

 

历史研讨课题——《中国古代土地和赋役制度的发展》

同课异构

珠海市第一中学孙欣宇

 

    孙欣宇老师的教学设计以课本为基础,先设计可行的授课框架与主线,最后将主线定为以赋役制度管窥王朝由兴到衰的规律变化。在教学资源方面,寻找学者论文,提炼合适的核心概念。教学中通过表格梳理《中外历史纲要》所学知识,设计问题导入新课。随后,通过问答方式给学生展示古代封建王朝主要通过控制土地和人口流动从而加强对赋役的征发。具体梳理了从战国到明清时期赋役的演变。其中,由于土地兼并和人地矛盾愈发严重,土地从授田制发展到租佃制;由于人口流动愈发频繁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田租、人头税、徭役逐渐演变为地役合一、地丁合一,征收方式由实物税走向货币税。因此,国家对于人口和土地的管控也逐渐由严禁走向松动。

 

深圳实验学校 周芎影子

 

    周芎影子老师以《州县官的银两》一书为题目导入,将古代赋税的公平与效益为整体线索,力图展现出一种整体设计的思维。通过明代《清明上河图》展示明清时期盛世景象,然后回顾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过程。周老师分别展示了唐代银锭、宋代上供银、明代银锭的图片,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一步步深挖史料,获取历史信息。并且,周老师非常注重学法的指导,让学生自主思考。最后,周老师从明清赋役制度的演变,引出了“黄宗羲定律”以及盛世之下的农民困境,从而得出封建社会的税制改革以及现代社会税制的根本不同之处,将课堂升华到改革需要依法高效、兼顾公平效率的高度。

 

惠州市第一中学 李海霞

 

    李海霞老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引导形式,层层推进,共八个问题,重点突出两税法、一条鞭法与摊丁入亩,用重点将知识点链接起来。李老师首先引出赋税概念以及明目,然后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梳理了从秦汉至明清的赋税制度沿革。李老师非常注重教材的基础知识,从重点知识升华到赋役制度与国家治理关系的高度。

 

专家点评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刘洪生

 

    珠海市历史教研员刘洪生老师进行了专家点评,他认为,孙欣宇老师的课没有局限于赋税,而是试图将土地、赋税、人口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融合的思维,用一节课的时间实际上梳理了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线索,是非常有益的尝试。周芎影子老师的课没有局限于面面俱到讲授课本全部知识点,而是以明清为引,更多强调学法指导,让学生以明清制度为方法,分析认识整个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规律。李海霞老师的课线索清晰,对什么是赋役制度进行了归纳,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同时他指出进行本课讲授,首先要理解题目,要抓住题目中的“演变”二字,梳理出赋税制度变化的规律,比如赋税的增减、形式等问题,更要深入挖掘赋税制度背后的思想理念,这样才能让授课更有深度。其次,要在课堂上做好学科素养的培育,要利用课堂进行学法的指导。最后,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也要关注重点的突破。

 

教学研讨

 

    活动最后,在科组长龚正老师主持下,执教老师和听课老师们共同就教学设计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改进措施等开展研讨,老师们深入交流、积极互动、共同探讨,收获良多。

 

听课意见节选

    李海霞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通过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的相关问题,如税制改革、农民负担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孙欣宇老师本节课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时期的赋税制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历程和各个时期的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和应用价值。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周芎影子老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历史背景的引入,帮助学生理解赋税制度与社会经济、政治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案例,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

 

政治研讨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同课异构

珠海市第一中学 唐志坚

 

    唐志坚老师以“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为整体思路,从视频导入,引导思考人类目前面临着哪些挑战与机遇?逻辑推演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政治、文化、经济、生态、安全五个方面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一带一路”晚宴菜单感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成果;从议学材料启发学生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最后创设青年发展论坛的情景,组织同学应对气候变化发出全球倡议。

 

惠州市第一中学 蒋亚琼

 

    蒋亚琼老师十分注重课堂的学生启发、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以冰川融化为情境展示人类生存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世界现存乱象,展望美好愿景,在知识生成的基础上由教师总结归纳要点。紧接着,蒋老师开展了读书分享会活动,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白皮书》(节选)为阅读材料,先问“为什么”——总结构建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再问“怎么做”——归纳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与形象。课堂最后用一段战争与和平的视频唤起大家对和平的尊重和珍惜。

 

中山市纪念中学 车璐

 

    车璐老师关注拉近宏观命题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学生的使命与担当。课堂从世界粮食危机的案例出发,分析危机原因追本溯源,引出人类世界在五个领域出现了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五点主张。在此基础上,开启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材料给出了三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质疑,邀请学生立足“五个主张”分组进行观点驳斥,并评选出代表中国形象的发言人,总结展示中国形象。课堂最后回到粮食危机案例,视频展示中国做法,升华人民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风采。

 

专家点评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王荣华

 

    珠海市政治教研员王荣华老师以《“一”马当先,“中”流砥柱》为题进行了精彩的专家点评,王老师指出,一堂好课的标准,关键在于赏心悦目、精益求精。“赏心悦目”要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在知识整合、思维进阶、情感升华上多做研究。王老师以这三个标准对三位老师进行点评:讲唐志坚老师沉稳“坚”定,逻辑清晰;论蒋亚琼老师精巧“亚”致,情感充沛;评车璐老师清晰透“车”,掌控精准。其次,“精益求精”强调在知识基础上,培养思维品质,王老师从素材更聚集、活动更进阶、主线更清晰三个方面为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提出建议。

 

教学研讨

 

    在教研活动的最后,科组长唐银玲老师邀请三位主讲老师依次阐述了课堂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又邀请协办单位每所学校的教师代表对本次同课异构活动提出建议,研讨活动中老师们畅所欲言,获益颇丰。

 

听课意见节选

    车璐老师选取情境主题契合课程,模拟新闻发言人大赛,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又能对课本知识进行深化,突破重难点,课堂效果显著。

    蒋亚琼老师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高,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逻辑清晰,教师富有激情,详略得当。

    唐志坚老师采用议题式课堂设计,教学环节清楚,重点突出。能够紧跟时事热点,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性。

 

地理研讨课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课异构

珠海市第一中学 钟晓玮

 

    钟晓玮老师以探秘石林龙官盲鱼为教学情境,用微观地理探索盲鱼生长环境,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对盲鱼的影响,所选情境材料具有神秘性和独特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用五个任务串联整节课逻辑体系,关注了要素联系、区域联系和人地联系,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深圳实验学校 张简

 

    张简老师用塞罕坝过渡气候类型反映自然地理整体性的表现及受人类干扰后整体的演化过程,并带领学生探究了后期经过人们采取改造措施重获生机的过程。张老师注重情境创设和启发引导,通过问题驱动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东莞中学 万旭坚

 

    万旭坚老师以库布齐沙漠的三世变迁为探究主题,用“大家印象中的沙漠是什么?”作为问题导入,带领学生依次深入学习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过度放牧对自然要素的影响和光伏治沙是如何改善各自然环境要素达到防沙治沙的生态效益等几大问题,课堂环节完整连贯,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知识要点脉络清晰。

 

专家点评

珠海市教育研究院 刘宏光

 

    珠海市地理教研员刘宏光老师进行专家点评。他认为,总体而言三节课都非常精彩。三位执教老师备课内容眼界开阔,不局限课本表述,深挖了课本案例,呈现了教师的高素质。优秀课例离不开集体的力量,通过优秀的课堂呈现,展示出教师背后的备课团队的教研实力。这种群策群力是优秀科组建设的必由之路。

    他还指出,整体性内容的精准解读需要依托真实情境和真实区域,三节课以此为基础,很好的把握了教材内容,并将其通过案例的不同环节或角度,帮助学生生成知识结构和地理思维。这种基于现实的讨论,具化了教材理论,发散了学生思维,落实了知识基础,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了地理能力。如果再适当的增加相关高考真题的呈现与讨论,能帮助学生能力进一步提升。

 

教学研讨

 

    活动最后,在科组长杨阳老师主持下,地理学科老师们开展了积极而真挚的交流研讨活动,参会老师们分享了各自的听课感受和教学见解,并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听课意见节选

    万旭坚老师看似传统的课堂,展示出了教师非凡的教学实力和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案例运用非常好,一境到底,有价值观的引导,有地理思维的培养,做题思维的培养。

    张简老师教学案例有代表性,教学线路思维清晰,特色鲜明。情境连贯,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思考。

    钟晓玮老师教学案例新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以小见大,逻辑结构强。

 

多元教学育核心素养 “双新”理念助专业成长

    本次大湾区“双新”示范校建设教学展示暨校本研修示范校教学研讨活动在各协办单位和我市各普通高中共同合作与积极参与下圆满结束。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不仅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中更好贯彻“双新”理念,也促进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我们期待继续与大湾区各优质高中携手共进,为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