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法治思维,感受司法魅力——我校学生社团法学会同学到市中级人民法院学习
壬申丁巳,温澜潮生。8月21日上午9:30,珠海市第一中学法学会的同学们在学生处主任樊彦朝老师的带领下迈入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启一段探索法学之旅。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同学们的第一站参观了珠澳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同学们在了解珠海涉澳审判和典型案例的同时,也充分领略了“政治引领、公正为魂、服务人民、绘声绘色、爱岗敬业、一往无前”的珠海法院文化。
在珠海中院民一庭法官助理丁双玥的带领下,同学们一起观看了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宣传影片及近年来的典型案例,了解珠海法院审判执行工作概况。大家学习到更多法律知识,进一步了解不同案件的审判流程。互联网下呈现出来的审执大数据和案例分析不仅让大家感受到了法律人的专业素养和司法工作的严谨不苟,也深深赞叹于信息时代下执法工作的高效率和便利性。
踏入家事少年模拟法庭和跨境线上审判庭,同学们的目光好奇地投向空间的每个角落。干净整洁的调解室、寓意团圆和谐的家事圆桌审判和清晰便利的线上云法庭,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脑海中不断加载曾经只有在影视屏幕上才能看见的场景。这些场景的出现如清风般跨过阻碍办事效率的重重山岗,为社会关系中生锈的齿轮抹上了润滑油,守护了千万家庭的温暖港湾,呵护了无数青葱少年的阳光生长。这些硬件设施的背后所传递的无一不是法律的“民本”思想。所谓“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那些点点滴滴最终汇成了执法者所坚守的为民造福。
穿过挂满标语的长廊,途经寓意“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门口,同学们结束了本次参观的第一站。同学们有幸在这里见识了富具港珠澳特色的各类书籍与文书。墙边的书架上静静躺着珠澳两地的法案,透出珠澳两地亲密友好的法律交流氛围。在讲解员的指引下,同学们通过视频感受港珠澳三地在审理同一案件时的异同之处。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之下三个地区也蔓延生长出了多元的审理方式,这需要同学们用更加包容开放的姿态接纳多元的文化背景,学会从多维角度辨析并解决问题。
“公理之下,正义不朽”。
探索之旅的第二站来到了旁听庭审。在这里,同学们全神贯注地旁听了一起走私普通物品的刑事案件。不同于晦涩的文字和遥远的听闻,大家近距离地接触法庭庭审的全过程。同学们充分了解审判流程和判决标准,积累更多的法律知识。在肃静威严的法庭上,当休庭的法槌敲下,大家切身体会到法律的神圣与人情的温度。
活动感想
高二1班林家宜:法院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天,我们旁听了一起走私案件,无论是严密的开庭程序,还是对辩环节,都令我大为震撼。同时,也让我意识到,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万不可报以侥幸。
高二2班陈乐儿:“法之必行,在于民心所向”。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和执着追求。在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法律氛围,仿佛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一位参与者都展现了他们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在庭审旁听时,我认识到普法之路任重道远,并非每个当事人都具有较高的法律意识。我更是对“审判不是为了报复恶,而是为了提振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法律的存在使社会更加和谐,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法律,关注法律,遵守法律。
高二4班曾语芊:“法治为先,国家繁荣之本”。通过这次法院旁听,我心中充满了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平正义的向往。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工具,也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坚实屏障。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法律,自觉遵守法律,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二12班郭德钦:我从小便向往法学,今日亲身与法院来了一次近距离接触。我们首先来到的是珠港澳法院实践基地,通过介绍和参观,我了解到了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情况。其次,还身临其境地旁听了一起刑事走私案件,也让我清楚了解了有关法庭的知识,也清晰认知了责任是法律人的当头大字,法律真正的作用就是诠释“公平正义”。如今也更需要我们去学习法律,运用法律,让它贯彻于我们生活中。庭审结束,当我走出法院的大门,心中依然充满了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公正的向往,也希望以后的我们能多为社会,国家的法治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法律肩负着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捍卫社会公理正义以及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神圣使命。每个人都应当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时刻审视自身行为,同时警醒他人共同遵守法律。2024年,我校荣获了全国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的荣誉称号。本次学习经历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法治视野,还显著提升了同学们的法治意识,使同学们更加坚定不移地践行法治精神,用实际行动捍卫法律的威严,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 浏览 130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