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红色精神——珠海市第一中学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

 

    时值清明,山河肃穆。为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永远铭记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英雄烈士,增强对民族、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凝聚奋楫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4月2日,中共珠海市第一中学委员会组织师生代表赴珠海市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校党委书记张六安,党委委员戴久成,副校长孙凯、薛冰,各党支部代表、校青马班全体同学参加了活动。

 

 

    松柏翠郁,丰碑岿然。全体师生怀着对先烈们无限崇敬的心情走进烈士陵园,进行庄严肃穆的悼念仪式。

 

 

    张六安书记勉励同学们,要铭记先烈英迹,传承先烈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扎实踏稳求学路,高树理想扬风帆,以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锤炼本领、顽强拼搏,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心怀家国、脚踏实地,以肃穆之心缅怀英烈,更要以奋进之志回答历史、回应时代。

 

 

    革命先烈,浩气长存,永垂不朽!全体师生寄深切哀思于手中鲜花之中,列队将花束献于纪念碑周围,并绕场一周瞻仰纪念碑。

 

 

    当清晨的薄雾轻抚纪念碑,青春的脚步声叩响历史回音,我们以最庄重的仪式对话英魂,用新时代青年的赤子之心,向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致以最深情的告白。

 

青马班同学制手工花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高一(24)班 扶佳霓

    同学们,当晨光温柔地漫过教室的窗棂,照亮黑板左上方的五星红旗时,那抹鲜红中是否映照着1935年湘江畔的血色记忆?那抹金黄里是否闪耀着1949年天安门城楼的胜利曙光?今天,让我们共同追寻那些镌刻在民族血脉中的红色印记。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27年的上海龙华。29岁的陈延年面对刽子手的屠刀,挺直脊梁,掷地有声:“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这位精通法语、学贯中西的青年才俊,本可享受优渥的生活,却毅然选择在腥风血雨中传递《新青年》的革命火种。他的热血染红了龙华的桃花,而年仅17岁的弟弟陈乔年接过兄长未竟的事业,在1928年留下那句穿越时空的期盼:“让子孙后代享受我们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同学们,当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用荧光笔标记这些名字时,可曾想过:陈延年牺牲时的年纪,正是我们大多数人步入大学的年华;“小萝卜头”遇害时书包里的铅笔橡皮,与我们使用的何其相似。他们并非生来就是英雄,只是一群在至暗时刻选择燃烧自己的普通青年。

    倘若先烈们能看到今日之中国,定会为这盛世热泪盈眶:他们用生命点燃的星火,已在新时代汇聚成璀璨星河。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0后工程师用3D打印技术复原钱老的计算尺,让“两弹一星”精神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在B站直播间,00后创作者用镜头记录重走长征路的见闻,展现悬崖村天堑变通途的沧桑巨变;在抗疫最前线,白衣天使们防护服上的雷锋画像,正是新时代“精忠报国”的最好诠释。

    这些崇高的精神传承,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当你在物理课上推导卫星轨道方程时,当你在政治课堂观看《零容忍》后写下“清正为民”的感悟时,当你在朋友圈转发航天员太空漫步的视频时——红色基因,正在这些平凡的瞬间悄然延续。

    红色精神的传承从来不需要刻意为之:课堂上专注听讲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誓言的践行;运动场上挥洒的每一滴汗水,都在诠释新时代的“长征精神”;弯腰拾起校园里的一片纸屑,就是在传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恰似当年红军战士背包里的半截粉笔——平凡之中,书写着不朽的历史。

    最后,让我们铭记陈延年烈士的箴言:“我们的生命是属于历史的。”而今天,历史的接力棒已然传递到我们手中。愿我们永远保持心中的火焰,眼里的光芒,以青春之我,建设青春之中国,不负先烈热血,无愧锦绣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