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智慧同行|珠海市第一中学举办家长亲子沟通专题讲座
2025年5月17日上午,珠海市第一中学报告厅内气氛热烈,一场题为《与孩子沟通的心理学智慧》的专题讲座在此拉开帷幕。全国知名教育心理学专家董艳菊老师为家长剖析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密码,传授科学沟通之道。活动由珠海一中副校长赵强主持,北师大教育集团、春晖社区及珠海一中平沙校区代表共同参与,家校社携手为青少年成长护航。
专家介绍
董艳菊,教育部“国培计划”特聘授课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DBT学组委员,北京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研员,北京市西城区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主编或参编心理健康教育、生涯教育教材二十余部。
解码青春:探寻孩子内心的“秘密花园”
董艳菊老师以“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了00后青少年的成长特征。她指出,作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在物质丰富与疫情冲击的双重背景下,面临着独特的心理挑战:学业压力与手机诱惑的博弈、兄弟姐妹竞争下的成长焦虑、疫情期间社交缺失对自我认同的影响,以及大脑发育未成熟导致的情绪冲动等。
董老师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了青春期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例如,课堂上挑战权威的学生,实则是在通过“叛逆”宣告独立;因身高自卑的男孩、受容貌焦虑困扰的女孩,都在通过身体变化探索自我价值;而睡眠不足、手机成瘾等现象,更与大脑杏仁核活跃、前额叶皮层发育滞后密切相关。
“青春期是一场大脑的风暴,也是一场寻找自我的冒险。”董老师强调,家长需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生理局限,避免用成人标准苛求尚未成熟的心智。
沟通升级:从对抗走向合作的智慧
针对家长最关心的“亲子冲突”问题,董艳菊老师提出了“从管理者到顾问”的角色转型理念。她通过“装监控导致亲子关系破裂”“成绩波动时的情绪接纳”等案例,警示家长过度控制的危害,并分享了“倾听-共情-协商-支持”四步沟通法。
倾听先行:放下评判,专注捕捉孩子的情绪信号。如孩子考试失利哭泣时,先回应“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受”,而非急于安慰“一次考试没关系”。
共情共鸣:用“我当年也经历过……”的故事拉近心理距离,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弹性边界:与孩子共同制定规则,如手机使用时间、社交安全底线,在尊重中培养自律。
角色进化:从“决策者”转变为“支持者”,允许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试错,如面对“钻牛角尖”的质疑精神,家长应保护好奇心而非压制。
家校携手:构建成长支持共同体
讲座中,董艳菊老师特别强调了家校协同的重要性。她建议家长定期与老师沟通,建立“学生-家长-教师”三方同盟,避免“家校对立”或“过度依赖学校”的误区。针对不同教育风格的老师,家长需灵活调整策略:若老师管理严格,家长可侧重在家为孩子减压;若孩子对知识有深层探索需求,家校可共同挖掘其优势能力,为生涯规划提供支持。董老师呼吁家长放下“考一代”的生存焦虑,接纳孩子的成长节奏,在陪伴中培养其自主决策与情绪管理能力。
互动瞬间:直面焦虑,破解难题
Q1:孩子常聊“听不懂”的哲学问题,如何回应?
董老师:承认认知差异,虚心请教,如“妈妈不懂,你能讲讲吗?”
Q2:女儿考试失利痛哭,如何安慰不显“放纵”?
董老师:共情而非否定,如“妈妈懂你的努力,哭完我们找方法。”
Q3:老大敏感、老二松弛,如何平衡教育?
董老师:拒绝比较,接纳个性,如“姐姐需要减压,弟弟需引导责任感。”
活动尾声,赵强副校长代表学校向董艳菊老师献花致谢,并总结道:“今天的讲座不仅是一场沟通技巧的学习,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革新。希望家长们将‘共情’‘尊重’‘放手’的智慧带入家庭,与学校共同守护孩子的青春成长。”
此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参会家长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不仅更新了对青春期孩子的认知,更掌握了可操作的沟通策略。青春期的成长是一场双向奔赴。珠海一中将持续搭建家校社共育平台,为家长赋能,助孩子向阳而生。
- 浏览 108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