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第一中学:创美育人,质量立校
伴随高中“双新”改革,珠海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珠海一中”)近年来开启育人方式深度转型探索。走进珠海一中,课堂上传出的不再是单调的讲解声,而是此起彼伏的辩论声、惊叹声和欢笑声;实验室里,身着实验服的学生正在调试自主设计的卫星模型;劳动实践基地中,一株株由学生培育的太空育种蔬菜长势良好……
破局:顶层设计的创新基因
三年来,珠海一中在“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办学理念和“乐学、求真、从善、创美”校训的引领下,以“师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的一中精神,构建起独特的“三维驱动”机制: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建设高质课堂,让每间教室成为改革前沿阵地;以课程建设为着眼点,发展优质课程,打造五育融合的“创美育人”体系;以校本研修为支撑点,通过“1+3+4+N”培养模式,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珠海一中党委书记张六安表示:“这种系统化设计,使教学改革从单点突破走向整体变革。”
在高一(15)班的物理课上,教师谷文韬正在演示自制的磁悬浮灯泡装置。“为什么灯泡能悬空旋转?”随着问题抛出,学生立即分组展开探究:有人测量磁场强度,有人绘制受力分析图,还有人尝试改进线圈设计。这种“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课堂模式,正是学校“乐学课堂”改革的缩影。
珠海一中副校长薛冰介绍:“学校通过组织各学科开展深度学习、大单元教学、项目式学习、新高考背景下的备考实践、学科融合实践等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积极打造‘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高效课堂生态,让课堂充满‘四声’——探究的疑问声、碰撞的辩论声、成功的赞美声和会心的笑声。”
重构:课程体系的立体蜕变
为了破解校本课程碎片化难题,学校教师正在进行一场课程体系的深度重构。“既要‘顶天立地’落实国家课程,又要‘铺天盖地’开发特色课程。”珠海一中教务处主任刘俊纯介绍“创美育人”课程图谱,“我们以校本课程特色化,学科课程结构化为实施目标,以学科特色课程建设为引领,以育人方式变革为重点,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融为一体,通过课程内容多元性、课程形式多样性、课程层次立体性、课程资源多维性,构建起‘五育’融合的全学科课程体系。”
这张纵横交错的“课程图谱”,纵向维度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贯穿始终,在开齐开足国家基础型课程筑牢学科根基的同时,向上延伸出满足个性需求的200余门拓展型课程(涵盖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生涯体验),并直达顶端的探究型课程(如科技创新、航空航天、大学先修),直指时代所需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横向维度则打破学科壁垒,实施全学科与跨学科相结合的建设方案,最终构建既特色鲜明引领方向,又丰富多元兼容并包的“创美育人”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基地里,高一(9)班学生梁丹细心地为番茄苗嫁接。“这不是简单的农活。”她指着记录本解释,“我们在对比传统栽培与无土栽培的产量差异,还要计算投入产出比。”这样的场景源于学校“‘普及—提高—创新’三级四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其中,“普及”课程分以普及现代劳动技术技能为目标的劳动基础必修课程,和以培养和加强学生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实践学科知识为目标的学科渗透课程;“提高”课程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为目标建设的特色校本课程;“创新”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劳动创造能力,发掘未来创新劳动人才为目标的创新项目实践课程。
学校科学教育的变革更具突破性。走进学校数字电路科创实验室,墙上的“SKCI”课程模型格外醒目。学生通过全学科融合课程、跨学科探究课程和跨学段研究课程,经历“科学情境创设(S)—知识体系构建(K)—能力专项训练(C)—科学身份认同(I)”的四维培养,实现从知识接受者到研究者的转变。
在高二(21)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陈翀寒、欧阳娜、陈烨烨、黄子瑜等学生开展了“探究土壤导电强弱影响因素”的研究。他们提出假设,设计了6组实验,分工合作记录分析数据,最终得出结论:在不考虑土壤固体电导时,土壤溶液电导是影响土壤导电性主要因素,水分也有影响。此次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将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与化学中的电离知识相结合,亲身体验学科融合的魅力,更在实验中感受知识的鲜活与奇妙。
赋能:教师成长的生态密码
教师发展中心的档案柜里,整齐陈列着青年教师培养档案。入职三年的物理教师曹子坤正在准备“六步走”培养的最终考核——独立主持市级课题。
“从初期的教学诊断到如今的课题引领,学校为我们搭建了阶梯式成长平台。”曹子坤所说的正是学校“1+3+4+N”校本研修实施路径。
其中,“1”,即以实现全面发展为核心,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学校发展;“3”,即以高质课堂、优质课程、实效课题为3项抓手;“4”,即高质量开展常态化教研、项目化教研、联合化教研、学术化教研4类教研;“N”,即通过N个项目为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这样的研修生态催生了令人瞩目的“群星现象”:物理科组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依托竞赛、先修课等平台培养拔尖人才,被评为“香山筑基计划”普通高中学科创新基地;历史科组构建的“沧海桑田话香山——香山文化课程”,将高中课内知识与珠海市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课程建设成果《探寻·记录·传承珠海先辈精神文化》获珠海历史文化育人优秀案例评选一等奖,成果《缅怀先烈 铭记历史——杨匏安》获省教育厅组织的粤澳学生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三年来,教师团队有3人次获得省级教学奖项一等奖,3人次获二等奖,51人次获市级教学奖项一等奖,40人次获市级二等奖,19人次获三等奖,形成了“名师引领、团队共进”的良性循环。
蜕变:质量立校的时代答卷
去年深秋,一场特殊的教研活动在珠海一中与贵州务川第二高级中学间展开。通过远程教研系统,两校教师正在同步研讨高三复习策略。“这道题的答题规范需要特别注意……”屏幕这头,珠海一中的教师实时批改着学生作业;屏幕那头,务川二高的教师们立即调整教学方案。这样的“云端教研”已开展120余课时,成为东西部教育协作的样本。
示范辐射的半径还在延伸。在粤港澳大湾区“六校联盟”的化学同课异构活动中,珠海一中教师展示的“项目式学习”引发热烈讨论;在面向全市开放的航空航天基地,每年有3000余名中小学生在这里点燃科学梦想;而与北京大学共建的“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更打通了高中与高校的育人通道。三年来,学校开展示范活动28场,足迹遍及粤黔两地10所学校,惠及教师5200人次。
2024年,珠海一中迎来双丰收:学校科学教育实践成果荣获珠海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七届珠海市市长质量奖提名奖。荣誉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育人成果:近3年来,学校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类各级竞赛,学生有3人次获得国际竞赛奖项,7人次获国家级竞赛一等奖,31人次获二等奖,20人次获三等奖,34人次获省级竞赛一等奖,61人次获二等奖,50人次获三等奖;学科竞赛方面,学生有4人次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56人次获二等奖,55人次获三等奖。其中,高三学生杨书忱获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并入选广东省数学集训队;高一学生陈剑栩在2025年国际人工智能奥林匹克学术活动中国区决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和最佳学术表现奖,是广东省首位在此项奥林匹克竞赛中进入国家队集训的队员。
学校连续多年获得“珠海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称号,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为国内外高校输送大量优质生源,其中进入“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占比逐年提升,获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
张六安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聚焦三大工作方向:一是继续深化改革与交流,与更多地区和学校开展‘双新’研讨活动;二是强化示范引领,系统总结课程体系构建、校本研修模式等特色经验,提炼可复制的改革成果,通过多元渠道扩大辐射范围;三是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将学校建设成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品质学校、特色学校,深化教育数字化与课堂融合,强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深耕‘创美育人’的沃土,为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珠海样本’之树。”
作者:广东教育杂志社编辑 黄博彦
转自:“广东教育传媒”南方号,本文全文刊发于《广东教育》(综合)2025年7月刊
- 浏览 225 次